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,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“国际残疾人日”,也叫国际康复日,目的是接纳伤残人士融入社会,传播“均等机会,全面参与”的讯息。
今年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。据联合国官网所提供的信息,2024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为:增强残疾人领导力,共创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。
关注残疾人康复
残疾人康复,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、教育、职业、社会、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,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,减轻功能障碍,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。
11月24日,由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、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《残疾人蓝皮书: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(2023~2024)》中指出:进入“十四五”时期,残疾人事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,明确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,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,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。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为主轴,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两翼,逐渐成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共识。
科技助残,照亮康复之路
科技助残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帮助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,实现社会融合的一种社会实践。包括辅助技术、信息无障碍、远程医疗、智能家居等多个方面。科技助残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手段,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自主性、便利性和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。
根据《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》,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、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利用社区资源,根据社区残疾人数量、类型和康复需求等设立康复场所,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,组织开展康复指导、日常生活能力训练、康复护理、辅助器具配置、信息咨询、知识普及和转介等社区康复工作。
来源:国家卫健委、央广网、优德医疗